二月初二·龍?zhí)ь^ 一年吉利從頭始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2-21????瀏覽次數(shù) :1330
2023年2月21號
癸卯年 二月初二
——龍?zhí)ь^
仲春初日,
龍角星躍出東方地平線,
紫氣東來,蟄龍夢醒。
行云雨,澤神州,
春波律動,萬物復蘇,
故稱龍?zhí)ь^。

“龍”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,每歲仲春卯月之初,“龍角星”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,故稱“龍?zhí)ь^”。
中國人用"龍?zhí)ь^”的說法暗示新的一年即將開始動物們舒展筋骨,人們也振奮精神龍脈傳道,戶納祥瑞,民享康安。

自古以來,人們都將“龍?zhí)ь^”(農(nóng)歷二月初二)作為一個祈求風調(diào)雨順、驅(qū)邪禳災、納祥轉(zhuǎn)運的日子。有關(guān)“龍?zhí)ь^”的民間傳說和民俗活動,以及《易經(jīng)》中一些有關(guān)龍的闡釋,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傳統(tǒng)文化的思想精華。
夫龍者,黎庶之吉物,華夏之圖騰。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說:“龍,鱗蟲之長,能幽能明,能細能巨,能短能長。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潛淵。”中華龍在我們祖先的口耳相傳中,身體會變化,能在空中飛,能在陸上行,能在水中游,是一種三棲全能生存動物,理所當然是人類崇拜的理想生靈。
在地,它是天上蒼龍星圖的對應物呼應著天象變化的自然在人間,它團結(jié)聯(lián)合虎、鹿、鳳等共同為石斧代表的國家政權(quán)服務,并甘愿墊底在天,它駕馭風云,助人騰飛。
二月初二,龍舞歡騰,萬象更新也提醒著我們,作為龍的傳人,要遵天時,守地利,謀人和。
從遠古圖騰到《易經(jīng)》,龍從一種有形的圖騰轉(zhuǎn)變成了中國人精神的象征,象征剛健、自強、厚德利生。《易經(jīng)》中一些有關(guān)龍的闡釋,很好地表達了“龍?zhí)ь^”之“龍”的文化內(nèi)涵,也代表著中國人的七種精神。
“潛龍勿用”隱喻事物在發(fā)展之初,雖然勢頭較好,但比較弱小,所以應該小心謹慎,不可輕舉妄動。
龍最初潛在水中,看似無所作為,其實是在積蓄力量,以待騰飛。
“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”,意為真龍在田間,看到一位道德品質(zhì)高尚的人會肅然起敬。當貴人出現(xiàn)時,千萬不可錯過機會。
“亢龍有悔”,意思是居高位的人要戒驕,否則會失敗而后悔。
人生在世,必須懂得進退取舍的道理,知進退方能成就大事,懂取舍才能淡定從容。
《周易》曰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,意思是君子應該像天體一樣運行不息。人能夠自強不息,又居安思危,才會“飛龍在天”(比喻事物處于最鼎盛時期)。自強不息的精神,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。
《周易》也說:“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”意為大地包容萬物,厚德利生。作為君子也要效仿大地,以厚德利生。
“變動不居”意思是事物不斷變化,沒有固定的形態(tài)。在古人心中,龍上能入天,下能潛水,并且善于變化。這告訴我們,做人做事要懂得變化、變通。
《易經(jīng)》中的“群龍無首”,意思是幾條龍是同等重要的,要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(xiàn),不可以只用一種方法。“無首”即沒有固定的方法。這就告訴我們,人要想有所作為就不能固化,即要根據(jù)不同處境和階段進行調(diào)整。
龍,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形象,凝聚著中國人團結(jié)、包容、和諧與奮進的進取精神。龍已從早期的民間信仰變成現(xiàn)在的民族文化符號,龍?zhí)ь^節(jié)延續(xù)至今,已被賦予新的現(xiàn)代意義,它不只是求雨驅(qū)蟲,也代表了當下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,更成為了一個民族精神活力的體現(xiàn)。
除了《易經(jīng)》,有關(guān)“龍?zhí)ь^”的民間傳說和民俗活動,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傳統(tǒng)文化的思想精華。
相傳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一位重視農(nóng)桑的君王,每年“龍?zhí)ь^”這天,他都要親自到田間耕作,自理一畝三分地。由此引得后來的仁君紛紛仿效,春耕節(jié)就這樣形成了。到周武王時期,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(tǒng)做法,還把這一做法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,于農(nóng)歷二月初二這天舉行盛大的儀式,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。于是有了“二月二,龍?zhí)ь^,天子耕地、臣趕牛”的說法。

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:開筆禮、進階禮、感恩禮和狀元禮。“開筆禮”就是要開端寫文章之所以定在二月二這一天,有望子成龍的意義,也有讀書趁早、要勤奮年之計在于春的意義。

一年吉利從頭始,
農(nóng)民們要起農(nóng)作,擇田試犁;
孩子們要去上學,開筆取兆;
我們也要開始行動起來。
祥龍醒春,萬物豐盛。
望華夏子孫,像中華龍一樣,
振奮精神,更新氣象,
迎接春天的到來、大運的降臨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?
北京崇德堂匾額博物館是中國首家以“德”文化內(nèi)容為主題的傳統(tǒng)文化體驗館。崇德堂博物館以崇德向善、立德樹人為宗旨,致力于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弘揚、傳播、踐行、傳承與教育。崇德堂主展館分為道德文化展示區(qū)和道德文化體驗區(qū)。展示區(qū)陳列古牌匾300余塊,名家書法作品2000余幅,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;體驗區(qū)可以親自感受古法造紙、活字雕版印刷、北京木版水印、字畫裝裱修復、古書裝幀等傳統(tǒng)技藝。崇德堂博物館是明德、悟德的地方,是我們大家修心養(yǎng)性、凈化心靈、感悟人生的清凈之地,歡迎社會各界朋友蒞臨崇德堂參觀、指導。你我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