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紋拓在紙上后的成品。這種拓印行為也稱為拓片。拓片是從原物直接拓印下來的,大小和形狀與原物相同,是一種科學(xué)記錄的方法。除有凹凸紋飾的器物外,甲骨文字、銅器銘文、碑刻、墓志銘、古錢幣、畫像磚、畫像石等,都廣泛使用這種方法記錄。拓印技術(shù)在中國已有 1000 多年的歷史。許多已散失毀壞的碑刻,因有拓片傳世,才能見到原碑刻的內(nèi)容及風(fēng)采,如漢西岳華山廟碑,在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)地震時被毀,傳世拓片遂為珍品;唐柳公權(quán)書宋拓神策軍碑,因原碑已佚,僅有一冊拓片傳世,就成為孤本。
拓印的方法主要有撲墨拓和擦墨拓兩大類。
撲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紋或文字盡可能剔刷清楚,用大小合適的宣紙蓋上,把紙輕輕潤濕,然后在濕紙上蒙一層軟性吸水的紙保護紙面,用毛刷輕輕敲捶,使?jié)窦堎N附在該物表面,隨著它的花紋文字而起伏凹凸。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層紙,等濕紙稍干后,用撲子蘸適量的墨或朱砂,敷勻在撲子面上,向紙上輕輕撲打,形成拓片。
擦墨拓法主要用于拓印碑石。先把濕紙鋪在碑石上,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,使紙緊覆凹處,再用鬃制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。待紙干后,用筆在拓板上蘸墨,用細(xì)毛氈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勻,并往紙上擦墨,勿浸透紙背,使碑文黑白分明,擦墨三遍即成。此外還有蠟?zāi)?、鑲拓、響拓等?/div>
在拓印過程中,潤濕宣紙最好用白芨水,它能使薄紙更好地貼附于被拓物的表面。小型拓片可以用軟毛筆、軟毛刷潤濕,大型拓片可以用毛巾潤濕。撲子的大小根據(jù)所拓對象的大小而定。內(nèi)部用新棉花,外加一層不透水的薄紙,最外面包上綢子,用細(xì)繩或皮筋扎住。撲子蘸墨面要沒有褶皺,撲心要稍鼓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?
北京崇德堂匾額博物館是中國首家以“德”文化內(nèi)容為主題的傳統(tǒng)文化體驗館。崇德堂博物館以崇德向善、立德樹人為宗旨,致力于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弘揚、傳播、踐行、傳承與教育。崇德堂主展館分為道德文化展示區(qū)和道德文化體驗區(qū)。展示區(qū)陳列古牌匾300余塊,名家書法作品2000余幅,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;體驗區(qū)可以親自感受古法造紙、活字雕版印刷、北京木版水印、字畫裝裱修復(fù)、古書裝幀等傳統(tǒng)技藝。崇德堂博物館是明德、悟德的地方,是我們大家修心養(yǎng)性、凈化心靈、感悟人生的清凈之地,歡迎社會各界朋友蒞臨崇德堂參觀、指導(dǎo)。你我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(fù)興不懈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