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·董其昌題宋拓《智永真草千字文》
原文:夫書肇于自然,自然既立,陰陽生焉;陰陽既生,形勢出矣。藏頭護尾,力在字中,下筆用力,肌膚之麗。故曰:勢來不可止,勢去不可遏,惟筆軟則奇怪生焉。凡落筆結(jié)字,上皆覆下,下以承上,使其形勢遞相映帶,無使勢背。轉(zhuǎn)筆,宜左右回顧,無使節(jié)目孤露。藏鋒,點畫出入之跡,欲左先右,至回左亦爾。藏頭,圓筆屬紙,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。護尾,畫點勢盡,力收之。疾勢,出于啄磔之中,又在豎筆緊趯之內(nèi)。掠筆,在于趲鋒峻趯用之。澀勢,在于緊■戰(zhàn)行之法。橫鱗,豎勒之規(guī)。此名九勢,得之雖無師授,亦能妙合古人,須翰墨功多,即造妙境耳。
(接上期)
“藏鋒,點畫出入之跡,欲左先右,至回左亦爾。”主要是指起收筆的完備性,即,對于一個筆畫,要注意到整個運筆過程的完整。對于不同的點畫之間,要照顧到上下前后筆意的連屬之性,此其一;其二,“欲左先右”同時指明了蓄勢的重要性,第一筆如果不注重勢的積聚,那么后面的動作勢必乏力,即所謂的一收一放,有收必有放,有放必有收之道理。如此,才能更好地體現(xiàn)出氣韻貫通之境。
“藏頭,圓筆屬紙,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。”此處“藏頭”之“圓筆”主要還是就隸書而言的,行草中則形態(tài)萬有。“點畫中行”之“中”字,不可簡單地理解為中間之“中”,書寫時只要讓筆尖部分不偏離點畫的周邊線就可以了,即是我們常講的盡量避免出現(xiàn)鋸齒狀便可。(此處可參看本報第6期第13版王洪喜先生對點畫體積感的闡述。)當然,我們寫任何點畫,都要時刻關(guān)注如何令其更加厚重,更具張力,將勢表現(xiàn)得更為充分。在此前提下,再考慮藏鋒、露鋒、側(cè)鋒的問題時就不會失去主宰。
至于“護尾,畫點勢盡,力收之。”我們不可拘泥于字面意思而為之。因為古人的語言太簡練,這句話應(yīng)理解為當點畫在行筆結(jié)束時,不要有去無回,要考慮到勢的回收。行筆結(jié)束,而勢是不能結(jié)束的,如果勢結(jié)束了,想“力收之”都做不到,因為勢是在力的作用下完成的。所以形斷勢連,不獨表現(xiàn)在上下筆畫之間,同樣也表現(xiàn)在一個筆畫的起訖之間。再須強調(diào)的是,“力收之”之“力”是順勢之力,且不可用強力或拙力。
下面我們選取董其昌《畫禪室隨筆》中的幾則書論,結(jié)合本期書論研讀,期望能更好地有助于讀者的理解。
附:董其昌《畫禪室隨筆》摘錄
一、作書之法,在能放縱,又能攢捉。每一字中失此兩竅,便如晝夜獨行,全是魔道矣。筆畫中須直,不得輕易偏軟。
二、作書最要泯沒棱痕,不使筆筆在紙素成板刻樣。
三、發(fā)筆處便要提得筆起,不使其自偃,乃是千古不傳語。蓋用筆之難,難在遒勁,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,乃大力人通身是力,倒輒能起。
四、書法雖貴藏鋒,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,……蓋以勁利取勢,以虛和取韻。顏魯公所謂如印印泥、如錐畫沙”是也。
五、米海岳書,無垂不縮,無往不收。此八字真言,無等等咒也。然須結(jié)字得勢,海岳自謂集古字,蓋于結(jié)字最留意,比其晚年,始自出新意耳。